首页 > 相关新闻
中药材产业成为群众脱贫增收的良方

黔地无闲草,遍地皆灵药。我县在脱贫攻坚“春风行动”中,精准聚焦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在不断探索中走出了一条以资源为依托、科技为先导、创新为动力、服务为保障、增收为目标的中药材产业化发展之路,为广大贫困群众脱贫增收开出了一剂治病的“良方”。目前,全县已带动7530余户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创业,实现户均增收1430余元。

  “我们利用松桃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将中药材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推动中药材产业已成为调结构、促增收、保生态、可持续的一项富民产业。”谈起松桃县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我县分管扶贫工作副县长刘攀如数家珍。

  松桃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处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热量丰富,拥有优质道地中药材种植的优越气候优势。守着金饭碗,群众却怎么就富不起来呢?手握资源优势这剂“良药”怎就治不了贫穷疾病呢?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县着力在做强做大中药材产业这个“药引”上做文章,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专业合作社+基地”等运营模式,采取订单生产、保价收购、土地入股等运作方式,企业、合作组织与贫困户建立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同时,还实行种养结合、长短结合、景园结合、立体发展等方式,实施立体高效的“林药套种”“果药套种”“药药套种”,让长效产业与“短平快”产业结合,切实增加贫困群众收入。

  在我县盘信镇盘信村桐木湾苗药基地,丹参、半夏、白芨等药材透着喜人绿意。在药材基地里,20多位村民正在管护半夏,忙着指导村民管护药材的苗族青年龙光彪说:“种苗药能致富,还能让贫困群众就业增收。”

  36岁的龙光彪是盘信镇杨柳村村民,5年前,偶然时机,在沿海某药材市场闲逛,市场的一幕让他震惊——中药材半夏价格达每斤销价12元。2014年,龙光彪回村注册了专业合作社,流转了30亩土地,投资10万元试种丹参、半夏、白芨等药材。30亩的中药材喜获丰收后,龙光彪开始“版图扩张”,50亩、100亩……从杨柳村到盘信村,基地的种植面积达到400多亩。

  “以前,我家的土地种植苞谷和红苕,收入低还劳累,现在流转给龙光彪,除了流转费,每个月在基地里干活,有1000多元收入。”贫困户龙世仙激动地说。

  在松桃冠宇健康绿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该公司员工正在将冠宇医用冷疗贴、冠宇骨科敷料等苗药打包,装上运输车辆,发往山东。

  几年前,龙光桥在传承苗医古方的基础上,进行制剂创新改进,精制而成冠宇骨泰酊、颈肩腰腿痛喷剂、冠宇医用冷疗贴等为代表的冠宇苗药系列产品。

  “经过几年努力,冠宇苗药已远销省内外,享有较高声誉。”该公司科技顾问兼冠宇苗药发明人龙光桥兴奋地说。

  春风行动中,我县全面开展“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统筹行业部门、科研院所、企业等技术力量,围绕种、养、加、销关键环节提供技术服务,实现对每个扶贫产业、每个贫困村、每个合作社的全覆盖。

  目前,我县已开展技术服务指导3325人次,培训农民1.18万余人次,其中,贫困群众5979人次。开展贫困劳动力全员培训161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457人,实现带动就业847人。

  乡村要发展,产业是关键,而发展好产业的关键是让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我们在中药材产业发展中,更加注重建立科学的利益联结机制,保障贫困群众在产业发展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我县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王福荣介绍说。

  据了解,目前,我县有中药材种植企业7家、专业合作社31家,初加工厂1个。仅2017年,就种植中药材3.05万亩,产量达19861吨,产值5958万元。通过土地租赁、劳务、农户借种还种、入股分红等方式,带动农户3022户、10571余人。其中,贫困户612户、2113人,药农户均收入达3632元,带动贫困群众1400人脱贫。

  据王福荣介绍,2017至2019年,我县还将计划发展中药材产业6.3万亩,年投入扶贫资金3000万元,共投入9000万元。力争通过中药材产业发展,实现平均亩产量1150公斤以上,总产量2.3万吨以上,年收入11951.58万元,总收入35854.74万元。惠及项目区9个乡镇(街道),减少贫困人口10797人,户均年增收3.52万元,人均年增收8855.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