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相关新闻
中国不受失败影响 艾滋病疫苗研发绕路走

当世界上许多艾滋病疫苗研发者遭受重挫之时,中国科学家研发艾滋病疫苗的热情并没受到影响,并将发达国家的失败结果作为启动研发新疫苗的参考。 
                                    
    2007年12月2~6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国际艾滋病疫苗行动组织联合召开中国艾滋病疫苗网络会议暨艾滋病疫苗最新进展及社区顾问委员会会议,各路艾滋病疫苗研发团队聚首广西桂林,报告艾滋病疫苗研发新进展,研讨疫苗研究相关配套环境建设。在此次会议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香港大学、北京协和医院等分别展示了所进行的艾滋病疫苗研究进展。 
                                    
    据了解,目前我国已有10多个课题组正在从事艾滋病疫苗的研究,两种疫苗已进入到临床观察阶段。其中在广西完成Ⅰ期临床观察的疫苗已经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进入Ⅱ期临床观察的批准,现正在积极进行相关的准备工作。之前,中国首个由国家正式批准的艾滋病疫苗(核酸疫苗与重组痘苗联合使用)研究项目,在吉林省已经进入Ⅱ期临床研究。 
                                    
    据专家介绍,吉林省研制的艾滋病疫苗,选择的抗原基因来源于中国流行的艾滋病病毒株,适用于中国艾滋病人群。而Ⅰ期临床试验的完成,标志着中国在这一研究领域已与国际同步。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中国已经开始立项研制艾滋病疫苗,有多家科研机构介入了这项研究。 
                                    
    中国医学科学院艾滋病研究中心主任张林琦博士称,艾滋病疫苗的研制面临着史无前例的科学挑战。一个被寄予厚望的疫苗失败了,无疑是一负面事件。但它对于启动研发新疫苗有很好的参考作用。目前国内部分课题组正在进行的艾滋病疫苗研究与失败的疫苗策略相近。由此提示,沿着这条路行不通,要紧急刹车,调整创建新的疫苗策略。 

    据专家介绍,尽管科学上的难题仍然是研发艾滋病疫苗的最大障碍,但国际无数例证显示,社会环境因素对于研发艾滋病疫苗影响巨大。除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支持,疫苗临床观察现场管理的规范化、社会伦理道德观遵循程度、社区艾滋病预防与治疗服务质量、社会公众参与意识等,都直接影响艾滋病疫苗研发的进程。2004年7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艾滋病研究中心与国际艾滋病疫苗行动组织签约合作,共同致力于在中国创建艾滋病疫苗研究最佳社会环境。 
                                    
    艾滋病疫苗临床观察研究具有一整套国际规范化程序,仅从观察人数看,Ⅰ期临床观察需要数十名低危人群的志愿者参与;Ⅱ期临床观察需要数百名志愿者参与,其中包括低危人群和高危人群;Ⅲ期临床观察所需要的志愿者则增加到数千名。因此,专家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该积极培育艾滋病疫苗临床观察研究现场。科学家与全社会携手,共同攻克艾滋病疫苗研发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