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相关新闻
多种消夏廉价药不见踪影 原材料上涨致停产

夏日炎炎,痱子水、炉甘石洗剂等消夏药物价廉物美,堪称优选。日前,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安监处却接到市民质询电话:老百姓喜欢的一些消夏廉价药物为何在市场上不见了踪影?是断货,还是要涨价?带着疑问,记者走访了一些生产厂商。
  原料价涨是主因
  在上海运佳黄浦制药有限公司,记者看到一份“关于薄荷麝香草酚搽剂暂停生产的情况说明”。“薄荷麝香草酚搽剂”的俗名是“信龙去痱水”,而其停产的原因是原料价格不断上涨。
  据了解,从2011年10月到2013年5月,“信龙去痱水”主要原料麝香草酚的价格从275元/公斤暴涨到8808元/公斤,成品的销售价格虽然从5元左右上升至15元左右,但生产企业仍面临入不敷出的困境。运佳黄浦市场总监刘新民说:“停产是无奈的抉择。”
  其他廉价药原料上涨的情况也比比皆是。据记者了解,硫软膏的主要原料升华硫,价格从2010年3月的18.5元/公斤,暴涨至2013年5月的400元/公斤;而其成品的市场零售价格,一直维持在4元左右。再如,治疗疖肿很有效的鱼石脂软膏,市场售价始终在4.1元/支左右;而其原料药鱼石脂的价格,从2009年10月的20.4元/公斤一路上涨至2011年10月的120元/公斤。
  定价体系是硬伤
  为什么原料价格上涨得厉害,市场售价却变化不大?这还要从定价体系上来说。
  上海医药行业协会秘书长高福定介绍,我国实行的是原料生产注册制,即原料生产厂家要获得药品批文和GMP(药品生产质量规范)认证,才能生产原料药。而现实情况是,不少企业虽然取得了药品批文,但没有投入成本进行GMP改造,也就没有获得GMP认证;而少数通过GMP认证的企业,由于改造需要一定成本,导致原料价格上涨。记者登录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数据网站进行查询,发现不少原料生产厂家只有3至4家,有的只有2家;而个别原料,如氯化氨基贡已经没有厂家生产了。原料药采取市场定价,在供不应求局面下,价格自然上涨,甚至出现了哄抬价格情况。
  另一方面,药品制剂价格却有着难以突破的“天花板”。据介绍,现行的药品制剂定价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属于国家定价,由国家发改委、省政府定价,即使原料涨价,生产企业也不能自行调价;另一种是企业自主定价,这种定价体系下,企业必须履行相关申报手续,但最终被批准的调价幅度也不会太大。
  困局如何破解?
  那么,廉价普药生产企业面临的困局,该如何破解?
  相关企业和业内人士希望国家有关部门重视普药的生产和供应,对于同一种原料药,多批准几家生产企业,形成市场竞争;要改变目前对原料价格监管乏力的局面,政府干预要与市场机制协同,原料厂商与成品厂商之间对价格进行有效磋商,保持供求平衡;要打击涉嫌垄断原料药的企业,使其价格回归理性。另外,还要建立适应市场的成品药价格机制,灵活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价格,允许成品厂商适当提价。